一季度中國工業大幅增長,但同期工業企業利潤卻下降14%。在其背后,是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新動能尚未形成優勢,傳統動能則受限于投資與需求驅動減弱,利潤空間有限。
據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的數據,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其中3月工業增速回升至8.5%。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姜超表示,一季度工業大幅反彈,其中3月工業生產大幅回升,該數據“創下多年新高”。
新高之外,工業生產不乏亮點。例如產業結構方面,工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8%,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3個百分點。新產品快速增長,移動通信基站產量增長153.7%,城市軌道車輛產量增長54.1%。
反映制造業景氣度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重回擴張區間。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0.5%,連續3個月低于臨界點后重回擴張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至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08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4.0%。剔除春節因素后與上年同期持平略降。初步統計,3月份工業企業實現利潤情況有所好轉。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韓建飛認為,從傳統行業看,鋼鐵、原材料等上游行業2018年價格上漲因而盈利增長較快,但由于產能增加較快,隨后利潤下滑。下游企業面臨市場萎縮,同時因產品過剩而難以漲價。處于中游的中小企業兩頭受到擠壓,導致利潤降低。
此外,許多地方新舊動能轉換,布局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重點項目、生產線等,由于投資時間較短,項目還沒走上正軌,或市場不夠成熟,沒能產生足夠的盈利。
陳耀在福建等地調研發現,傳統代工企業平均利潤率在3%左右,很多企業艱難維持,但又沒有轉型的意愿和能力。他認為,推動傳統生產工藝轉型升級,需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從長期看,這將為工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市場稱之為“新基建”。
韓建飛表示,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搶占制造業制高點,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將其定義為工業互聯網,均與中國的“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異曲同工,都是通過人機互動、機器與機器互動、產業鏈上下游互動而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這是未來產業競爭的核心,而這對基礎設施有很高的要求。
響應決策層提出的“新基建”,中國各地加緊布局新興產業。以5G為例,北京、四川、重慶、廣州、江西等地出臺5G發展規劃或專項,積極推動5G落地。濟南、青島、南京、武漢、合肥等城市正在積極爭取成為5G干線節點,以取得發展先機。
廣思遠(www.densuoihanoi.com)深耕于聚氨酯原料的細分行業—胺催化劑;研發并復配生產各類型胺催化劑;主營產品:固胺|延遲胺催化劑A300|延遲胺催化劑A400|胺催化劑SMP|N,N-二甲基芐胺BDMA|無味胺催化劑DPA等,適用于海綿、模塑、高回彈、自結皮、PU玩具及各種硬泡和半硬泡等終端產品。